我的姑婆是赤脚医生-凯发体育app官网

日期:2023-01-19 11:15:23 作者:李鑫荣 【 字体: 】

我的姑婆是一位赤脚医生,这个称呼充满了年代感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农村医疗资源紧缺,于是国家在农村中培养了一批掌握基础卫生知识的农民,解决或缓解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问题。他们都是“半医半农”,平常耕着地种着田,遇到有村民找来求医,便赤着脚从田里上来急匆匆地出诊了,这就是“赤脚医生”的由来。

姑婆17岁高中毕业时,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她的师父,于是便踏上了赤脚医生的职业生涯。今年67岁的她,已经为我们这个镇奉献了将近50个春秋。“在镇上,没几个人不认识我姑婆的!”这是小时候,我跟玩伴们聊天时常常夸耀的事情。有趣的是,当他们回去问家人时无不表示认识。那时,姑婆就是我的骄傲。跟姑婆说起这件事时,她更是一半骄傲一半哭笑不得,还会跟我谈起一些往事,比如“某某人的爸还是我亲手接生出来的呢!”“某某人的阿公当初幸好我给他去看病了,不然……”等等。

当姑婆说起这些关于我小伙伴们家中的往事时,我自然感到非常好奇,总像听故事一样十分着迷。姑婆说:“他阿公啊,当时脚掌肿得可厉害了,一碰到地就跟被针刺了一样,路都走不了咯!”只见姑婆低头回忆着,不知是因为年代太过久远了,还是这样的事经历过太多了。“当时可真是缺医少药,不像现在这么方便!为了医治他这个脚,我跟着别人去5公里开外的山里采草药,那时的山上到处都是有价值的草药呢。”随后,姑婆便是说了一堆我闻所未闻的药名,诸如黄花一枝香、金耳环之类的。“给他去采药时,山上突然下大雨,我匆忙下山还摔了一跤,满身泥水地往家里跑,幸好没什么大碍!”

像这样为群众采药治病的桥段,可谓是姑婆的日常。那个年代,缺医少药是事实,根本原因是农村的卫生条件极为落后。姑婆说,当时大部分的常见病是发烧和急性肠胃炎,都是饮食和卫生条件差导致的。所以,姑婆经常半夜出诊,无论是炎暑时节,还是寒冬腊月,姑婆总是随叫随到,几十载如一日。

姑婆说她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出诊是救助一个孩子。当时孩子被药片塞住了气管,孩子母亲急得飞奔找姑婆过去抢救,只看孩子嘴唇发青,牙关紧闭,手脚发凉,孩子母亲则是在一旁急得嚎啕大哭。姑婆马上骑上单车,载着母子往医院赶,还特地嘱咐孩子母亲,把孩子翻过来趴着抱住。赶到医院门口,忽然听见一声啼叫!原来,幸好是姑婆的嘱托,加上一路的颠簸,使得那药片从气管里掉了出来。

姑婆从赤脚医生做起,后来又成为乡村医生,一直都没有我们所说的工资和“五险一金”,有的只是一个月从8块钱到1000来块钱的公共补贴,在我眼中可真是靠爱发电了。这些年来,看着姑婆经常为村民们东奔西走,写各种卫生宣传资料到深夜,我常常感到异常敬佩,毕竟她已是花甲之年的老人了。

2020年初,新冠肺炎疫情爆发。大年初一,姑婆忙得连团圆饭都吃不安生,一接到有外地返乡人员的通知,就马上穿戴好防护口罩、白大褂赶过去询问检测。当时,《羊城晚报》的记者采访在抗疫一线的她,姑婆说:“我没有多大的能力,但我会尽力做好一个医生该做的事情。我今年7月份马上就要退休了,但我也会站好最后一班岗!”

细细想来,姑婆的职业生涯反映了时代的进步,国家的发展。从最开始的因为卫生条件差而经常半夜出诊,到后来成为乡村医生为孩子们接种疫苗、为老人保健建档立卡、做好防疫,正是国家发展越来越好、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的体现。

姑婆经常会感叹到自己是个“劳碌命”,把她那极强的责任心都归结于此。我觉得是姑婆认真、坚韧的性格让她赢得人们的尊敬和感谢,也是她能够为大家无私奉献的源泉与动力。

(李鑫荣 大埔发电公司)

(责任编辑 郑旭波 审核 俞岚)

相关内容:

网站地图